围绕云南茶产业健康发展对科技的需求,结合云南丰富珍贵的茶树种质资源优势和生态特色,通过科技创新支撑和服务云南乃至全国茶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。2016年10月,云南省科技厅正式批准建设“云南省茶学重点实验室”。培育期为两年。
实验室充分发挥云南丰富珍贵的茶树种质资源优势,全面系统的开展大叶茶树种质资源保存研究和创新利用、茶树遗传改良、茶树栽培与病虫害防控、茶叶加工4个研究方向的重点研究内容,构建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和遗传育种研究平台,建立茶树主要病虫害预警监测及防控技术体系,拓展茶叶质量安全及其保健功效研究,以科技创新支撑云南茶产业健康发展。主要内容如下:
收集特殊生境、特殊类型的大叶茶野生种、古茶树资源和近缘植物,引进茶树栽培原种,扩大茶树田间基因库和优良基因源,建立资源共享平台,为国内茶树育种提供资源和信息保障。同时对资源重要农艺性状、抗性和遗传多样性开展评价,筛选优良种质材料;开展优异、产量、抗病等重要功能基因发掘。针对茶树生产对特色、高产、高抗(旱、。┖凸闶视π杂帕计分值囊,利用云南珍贵的大叶茶种质资源和优良材料,进行茶树野生种质的杂交利用和种质创新,创制具有目的性状的优良、特异种质材料或亲本,为实现茶树育种的突破奠定基础。
在现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,针对我省茶叶生产中的主要问题,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茶树杂交育种体系,整理挖掘茶树遗传资源。开展茶树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克隆、遗传规律与定位研究,创造性状突出的优异种质,培育高产、优质、抗病、抗逆的茶树新品种,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茶树育种水平。
3. 茶树栽培生理、病虫害预警监测和防治研究
针对茶树品种农艺栽培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,完善云南茶区土壤的养分状况;开展茶树营养生理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、旱地土壤水肥变化规律、分布特征研究及水肥动态变化对茶叶产量、养分、生理等性状的影响。建立与茶树机械化种植、机械化收获配套的农艺技术体系;形成配套的轻简高效栽培技术。针对茶区面临的重要病害,主要开展茶树主要病害原群体遗传结构及多样性研究、茶树重要病害致病抗病机制研究、茶树主要病害抗病基因的发掘利用研究、茶树主要害虫预警监测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、茶树主要害虫对茶树的选择:蒲芯、茶园生态系统营养层级关系动态变化研究。建立茶树主要病虫害预警监测及防控技术体系。
4.茶叶加工研究
针对云南茶叶结构(普洱茶、红茶、绿茶、其它)与特色,开展大叶茶(晒青毛茶、红茶)清洁化、标准化、连续自动化生产技术研究;开展普洱茶提质增效工艺技术研究,通过优化加工工艺,研制具有突出专一功效的普洱茶产品;开展红茶加工工艺与品质关系研究,通过人工控温控湿萎凋发酵工夫红茶,优化工艺参数,开展红茶提香去涩技术研究,实现工夫红茶加工标准化;开展大叶茶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,利用云南独特的大叶茶树资源优势,开展大叶茶功能性成分、特异成分的提取开发及其保健功效研究,并实现产业化;开展茶树综合利用研究;与食品加工高新技术、酶工程、药食同源性的植物资源结合,开展茶籽、茶花、粗老叶等茶树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健康功能研究,储备一套大叶茶树综合利用技术。
实验室拥有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、高效液相色谱仪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、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、全自动凯氏定氮仪、荧光定量PCR仪等先进仪器设备100余台套,总价值1000余万元,服务方向是茶园土壤、水质、肥料、农药、茶叶安全、茶产品加工与深加工、茶树生理生化、茶树遗传与种质资源等的定性、定量和结构分析及元素分析等。
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8人,包括研究员3人(其中省委联系专家1人、云南领军人才1人),副高级职称20人,中级职称12人,研究实习员3人。实验室主任为刘本英研究员,副主任为梁名志研究员、何青元副研究员。下设实验室管理办公室,陈林波任常务副主任。
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,按照“开放、流动、联合、竞争”的原则,以“优势学科联合、优秀人才集中、包容整合”的建室思想,实施边建设、边开放的管理运行模式。实验室的目标是经过几年的运行,成为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、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、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