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是茶的故乡,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,居住在这彩云之南的26个世居民族饮用茶的习俗源远流长,丰富多彩,如那原始森林中盛开的鲜花,争奇斗艳,目不暇接,成为中华茶文化宝库中的奇葩,为弘扬云南民族茶文化,我们汲取了茶之起源和传播过程中民族茶艺点滴之精华,编创了《千年史话续茶缘》民族茶艺,想借此展现茶的发现、发展和演变传承的过程。以飨同仁,抛砖引玉,以求赐教。
序篇:药之源
神农与茶:茶之起源,传说有二,一则神农为民疗疾,亲尝百草,煮水之时偶有茶叶落入锅内,其汤清香扑鼻,饮后止渴生津,视为上乘饮料;二为神农尝试金绿色的滚山珠中毒,昏迷于茶树下,茶树叶片水珠滴入口中而得救,此后茶被列为疗伤治病的神药。我国战国时期药物学专著《神农本草》载: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”(“荼”即茶)。茶叶初为药用、祭祀,逐渐进入官宦之家,随后扩大到民间。唐代中叶,茶人陆羽游历四方,苦研茶学,著《茶经》三卷,称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”倡导“茶之为用,精行俭德”揭示了茶文化的精髓,推进中国茶道之兴盛:茶通琴棋书画酒,饮茶吟诗,吟诗颂茶,以茶待客,以茶送礼,蔚然成风。
开篇:食之初
布朗族腌酸茶:云南史书载“濮人先种茶……”,布朗族是古代“濮人”的后裔,如果说神农是发现和利用茶的始祖,布朗族则是彩云之南最早种茶之先民。布朗族早期居住在以西双版纳为主的原始森林中,自古种茶吃茶饮茶,在刀耕火种的岁月中,开创了古老而罕见的食茶之源。日常生活中有吃“酸茶”、“喃咪茶”和饮“青竹茶”的习俗。茶是布朗族敬神祭祖的供物,是贺喜祝寿、招待贵客、馈赠亲友的上品。
“腌酸茶”是布朗族独特的茶类产品,其制作过程较为奇特,食用“腌酸茶”更是别有一番风味。制作“腌酸茶”一般在每年五六月份,采摘一芽三、四叶及较嫩的对夹叶或单片叶,用水煮透或蒸熟,放在阴凉通风处凉干水汽后,装入竹筒内压紧封好,埋入土中,经月余发酵变酸即可取出食用。其吃法有多种:其一,取出茶叶拌上辣椒、撒上盐巴拌匀,放在口中嚼细咽下,味酸独特,化物解渴。其二,取出茶叶晒干备用,饮用时取出若干放入杯中,用沸水冲泡,味道奇特,解渴生津。以茶传情,以茶会友是布朗族人民的传统美德。
基诺族“凉拌茶”:循着千年古茶树的踪迹,西双版纳被称为世界茶树王之乡,基诺山是著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。生活在那里的基诺族至今仍保留着一种直接的、独特的而又鲜为人知的食茶方式,这就是古老而富有情趣的“凉拌茶”,基诺语为“腊爬批皮”,其制作的程序是:
洗鲜叶:将刚采收的嫩叶放在清水中洗净。
烫鲜叶:鲜叶洗净后捞出,放入烧开的水中烫炙片刻除去生青味。
摊凉:烫好的鲜叶捞出后要放凉一会再拌,味道更好。
放配料:主要是盐、辣椒末、蒜泥、姜末、野生大芫荽、黄果叶、芝麻、酸蚂蚁(也可以用白醋代替)等,配料的用量是关键,并且要反复拌匀,使茶与配料充分熔合,这样吃起来时口感才会更好。
敬茶:将做好的凉拌茶盛于特制的小竹筲箕,双手奉给客人,一般吃凉拌茶时还须配予糯米饭同吃。
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:“把茶吃下去,对长寿、防癌有奇效”。情谊和健康是我们以茶敬人永远的祝福。